一、要在细读文本上下功夫。
《草船借箭》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虽然情节引人入胜,但是语言像白开水一样平淡朴实,初读并不见妙处。但是王崧舟老师经过反复的读,反复的读,终于发现了文本中蕴藏的宝贵学习资源。
故事中诸葛亮的话,共出现了11次,只有一次对诸葛亮的神态作了描写——“诸葛亮笑着说”。王崧舟老师抓住了“笑”字,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诸葛亮为什么要笑着说?你认为诸葛亮在笑谁?”老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文推敲品味。
有的同学说诸葛亮在笑鲁肃,有的同学说诸葛亮在笑曹操,也有同学说诸葛亮在笑周瑜,还有同学说诸葛亮在笑自己。
学们说出自己的见解,并且从书中找出原因自圆其说。
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同学们用对比的方法概括出了人物形象。
二、提高老师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底蕴
课堂的自主探究和质疑问难环节,最容易生成精彩。但是如果老师的文化底蕴不够,自主探究就是为自己挖坑,不仅不能够完美收场,甚至会闹出笑话,遗笑大方。
比如一个老师在执教《黄山奇石》,有同学突然提问“老师,作者都是胡写的,那猴子本来就是一块石头,根本不会望着云海,鸡也不会对着天都峰叫。”老师一下子愣住了,他想不到学生会提这样的问题,他不知道怎么回答了。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作者在写黄山的奇石时,加入了自己的想象,这样就使文章生动有趣。要让学生理解这是想,理解想象给文章带来的表达效果,最好的方法是用对比。
老师可以这样来理答:“你的想法有道理。按照你的理解来改编这段文字吧”。改编后,再让同学们通过朗读原文来体会两者不同的表达效果。同学们就很容易的感受到原文的表达效果。这样的生成是不是很精彩呢?可是上述的老师因为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不知道想象和写实的区别,在学生的问题面前束手无策,造成了尴尬。
王崧舟老师在执教《邱少云》时也遇到了意外。
王崧舟老师让学生说说你想对邱少云说些什么。有个学生你起来说:“邱少云,你真是个傻瓜,要是我一定会就地打几个滚儿躲开,我才不想死!”这个学生的话音刚落,全场一片死一般的沉寂,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到王崧舟老师身上。
老师略作思考,然后轻轻地说:“孩子呀,你是不是不希望邱少云死?” “此时此刻,在邱少云的耳边,一定还会响起另外一种声音,你们谁听到了另外一种声音?”全场非常安静。思考了一会儿,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邱少云,你身后的战友在望着你,朝鲜人民在望着你,你要坚持到底啊!”有的学生说“邱少云,烈火可以烧毁你的身躯,但永远烧不毁你的意志。邱少云,你就是英雄!你就是钢铁般的战士!”学生的发言结束,全场的掌声如潮水般响起来。
在这个案例中,王崧舟老师用他深厚的个人修养,把课堂意外生成了课堂精彩。
学习《江雪》的时候,不少同学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天那么冷,雪那么大,这个老人为什么要出来钓鱼呢?他能钓到鱼吗?”
有寻根意识和文化觉醒的老师,他一定会以此为切入点,引入作者生平资料的介绍,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渔翁在中国文化中的意蕴和内涵。因为他知道,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渔翁是特定的文化意象,它代表的是一种士大夫的精神和追求。学生能回答出渔翁钓的是孤独和寂寞,钓的是理想和追求,钓的是境界和胸怀的时候,他们已经从老师这里传承了这个叫“渔翁”的文化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