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的智慧
一一《德西效应》摘抄与感悟
许多家长在孩子表现很好,特别是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时候总是用各种各样的物质奖励来激发孩子们不断“奋发图强”。 我在平时搞一些学科具体活动的时候,也经常给学生颁发奖品,总觉得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们后续参与的热情。 读了刘儒德教授的“德西效应”一文我才明白,原来奖励也有很大的学问, 也需要智慧。
心理学家德西通过一项专门的心理实验证明,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如果同时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也就是说当外加报酬和内感报酬兼得的时候,人的工作欲望不仅不会增加,有时反而降低,甚至变成二者之差。这种外加报酬抵消内感报酬的现象就称之为德西效应。 也就是说,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中,过度的奖励刺激不仅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反而有可能弄巧成拙。学生将主要心思目标置于脑外而着重奖励,使他们原有的学习热情降低。所以我们老师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多从内容和方法上下功夫,使学生从内心感到自己所做的是一种幸福的事情,只有在学习中达到了这种境界,才能不去计较有没有给予表扬和报酬。
电影《未来学校》中,老师们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设置了梦想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先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梦想并分享给周边的同学,然后再和同伴一起表演出自己的梦想,而且邀请他们的家长一同来见证他们的梦想,这样的做法正是从学生的内心出发,让他们真正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发自内心的去努力奋斗, 孩子们一个个能量满满,这比任何的物质奖励都要有效果。
我校袁瑞峰老师从七年级接手这个班时,就开始带领学生阅读,主要是在假期和每个周五周六周日的晚上。一开始学生们是使用荔枝录音的方式来读书,后来他又提倡学生用录制视频的方式来读书。孩子们逐渐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在阅读中遇见了更多的美好,并在读书中找到自信。现在已是八年级的这班孩子, 不但同步读完了语文课本中要求读的名著,十本套装的《智慧背囊》他们已经读了多半,有时也会读他们自己手里现有的一些课外书籍。虽然期间没有什么特别的奖励,但孩子们都自觉地坚持下来读书,我觉得这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真正喜欢上了阅读,才把阅读当做习惯一天天坚持做下去,也就是我们说的习惯成自然了。
老师们也可以巧妙运用德西效应,刻意将奖励与某件事联系在一起,使孩子的兴趣在一定程度转移到对奖励的追求上来,通过调控奖励来控制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文章开头的提出的王老师处理宿舍楼下孩子蹦跳事件,就是一个活用德西效应的成功例子。 夏季的中午,宿舍楼下一辆废弃的卡车上,一群孩子老是在车上蹦蹦跳跳,影响大人休息。大人轰赶、责骂都没有用。王老师对这些孩子说:“今天起每天组织你们比赛,谁蹦得最高谁得奖,今天的奖品是一把漂亮的玩具手枪。”孩子们欢呼雀跃,竞相蹦跳,累得精疲力尽,其中一人等奖。第二天王老师宣布:“今天的奖品是两块巧克力。”孩子们兴趣锐减,但继续参加蹦跳比赛。第三天王老师说:“今天的奖品是一包花生米。”孩子们一听,牢骚大发:“不蹦了,不蹦了,累的要死,真没劲!不如回家看电视。从此宿舍就恢复了安静。 王老师就是将孩子们对蹦跳的兴趣转移到对奖励的追求上来,随后逐渐减少奖励,达到降低孩子们积极性的目的。
奖励真的是蕴含着深刻的学问。我们在施行奖励的时候,应该富有智慧,更应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