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课 水到哪里去了
【教材简析】
《水到哪里去了》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课主要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去哪儿了,二是说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迹不见了。用水洗手,不用擦手也会干。这些水去哪儿了呢?学生需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因为科学探究讲求的是有事实、有依据。通过让学生尝试解释日常的生活经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丰富学生对水的感性认识。
【学情分析】
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质,也是最常见的物质,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时,已对水进行了一些学习和观察,在生活中也积累了大量有关水的认知经验。了解到水可以用来清洗物品,水可以溶解一些物质,从水中可以看见气泡,人类离不开水等等。这些知识是有趣的,和生活情境直接相关的,但也是零散的。如何将学生对水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呢?这是我们期待学生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湿布写“水”,回顾水的特点。
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
1.出示一杯清水,并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字,提问: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颜色、气味、形态……)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二、预测并探索水到哪里去了。
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棉签、一片保鲜膜、一根橡皮筋
1.提问:黑板上用水写的“水”到哪里去了?
(预设学生的猜想:水被黑板吸进去了,水到了空气中,水被太阳吸走了,水飞到天上去了,水变成了一种气体……)
2.交流并小结: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水到空气中去了,变成了一种气体。
3.水变成的这种气体,是怎样的气体呢?它的什么颜色的?什么气味? 能不能摸得到?接下来我们就要来观察这种气体的特点。要观察气体,就要先产生气体。
4.我们在其中一个透明杯子里,用棉签轻轻涂一些水,让这些水产生气体。你觉得可以怎样观察这个气体?同时在另一个透明杯子里涂入相同量的水,并封上保鲜膜。(对比蒸发现象)
5.小组活动:水变成了一种怎样的气体。(可以放在通风、靠阳光的环境下,对比两个杯子里的水蒸发现象的区别)
三、研讨:实验发现
材料准备:实验记录表
1. 围绕下列问题,学生先进行小组内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学生的观察结果:颜色、气味、透明度、是否看得到、是否摸得到。)
2.派代表作集体交流,问题逐个解决。
问题一: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
小结:没有盖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飞快地都“跑”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到空气中的速度比较慢。
问题二: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蒸气是水吗?(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形成维恩图,学生补充修改)
3.教师小结:我们发现,水变成了无色、无味、透明、看不见、摸不到的一种气体,我们把这种气体叫做水蒸气,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板书:水蒸气 蒸发)
4.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与不同。(相同:无色、透明、无气味)(不同:水看得见,摸得到,水蒸气看不见,摸不到)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先进行小组内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再组织小组代表班级内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暴露问题,对生成性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和引导。
课后反思
《水到哪里去了》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在本课教学时,我先通过湿手帕烧不坏的小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湿毛巾在黑板上写字的游戏让学生认识水会慢慢蒸发,使学生在感性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新知教学。然后通过两个实验,用事实证明水蒸发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即蒸发吸热。在此基础上,了解水和水蒸气的异同。再通过练习,引出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并得出结论。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到水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讨论在生活中应该如何保护水资源,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