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
大家好!
众所周知,古诗是诗人兴发感动的作品,浓缩着诗人强烈的思想情感。可以说一首首古诗,源自外物,发自胸臆,溢于心田,成于笔端,蓄积了诗人的情感、品格和襟抱。对诗人而言,古诗是产生于其对自然界、人事界之宇宙万物的一种“情动于中”的关怀之情;对学生而言,正是透过诗歌的感发,使这种“情动于中”的关怀之情,得到一种生生不已的延续。让学生产生一种情感的浸润,一种心灵的洗涤,我想这是古诗教学的魅力所在。
我反思了自己日常的古诗教学——“简单翻译、粗略阅读、不涉背景、背诵全诗”的操作,导致学生读诗不见情,见诗不见人,对古诗普遍缺乏兴趣。
我们不禁要深思:我们如何教好古诗,学生如何读好古诗,通过古诗触摸到诗人丰富的情感,看到古诗背后的一个个生命呢?我想,今天潘老师的课堂给了我们一个方向:(凝练出来,即:古诗学习的“四步法”)
一、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一读,先把字音读准确;再划分停顿,读出诗句的节奏。)
二、解:分解词语,串连诗意(看注释,借助画面,分解词语的意思,再运用“增、删、调、补”等方法,把每个词语的意思串连起来,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意思。)
三、赏:赏词赏句,悟情悟法(品一品,哪个词句写得好;议一议,诗人是如何表情达意的。)
四、诵:想象画面,朗读背诵(读一读,想象诗句所描述的画面,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和感受,并熟读成诵。)
下面,我将联系潘老师的这节课,一一细化我们古诗学习的“四步法”:
一、首先我们来看“读”——“读”要求: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读准读通:读是学习古诗的入门之径,朗读时先要做到读音正确,也就是要注意读准生字、难读的字、多音的字、因押韵而需改变读音的字等。再把诗句读通顺、读连贯,朗朗上口,抑扬顿挫。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题字数较多,停顿不易把握,潘老师就采用教读的方式,并且在最后,孩子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在回归诗题,以此指导学生读准读通。
读出节奏:古诗是讲究平仄的,平声悠扬,仄声短促,平声、仄声错落有致,富有音乐美。在诵读环节,考虑平仄关系在诗中的呈现,我们不妨带上手势,或者采用配合朗读地方式,以此呈现诗的自然节奏,把握诗人的情感韵律。
读出韵味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古诗用韵十分讲究,了解古诗押韵、偶韵、排韵等知识,潘老师就让孩子大胆发现这首诗押“ong”的韵,并且特意强调,和孩子一起读出韵律之美。
[if !supportLists]二、[endif]“解”——解字词、解诗意、解诗题、解诗情
(解字词) :字词是古诗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了字词,就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诗句。在这课中,潘老师逐句逐句讲解,关注古诗中重点难点字词。比如在处理前两句诗歌的时候,分解词语,举例子以及联系已知知识,理解“四时”“毕竟”“风光”等词语的含义。
(解诗意):在学习后两句诗歌时,潘老师引导学生采用读诗句想象画面的方法,通过设问“诗人见到的是年样特别的莲叶和怎样特别的荷花呢?”引导学生体会“碧”“红”色彩的明艳。“无穷”应和“接天”相联系进行体会,联系学过的“一望无际”理解,想象一碧万面的壮美景色。第四句诗的指导更加精妙——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你会怎么画荷花?你为什么把荷花画得这么红艳呢?引导学生联系“映日”感受在阳光的映照下,荷花至现出一种特别美妙的色彩,还可调动生活积累说说荷花醉人的花香。整体理解这两句诗后,教师范读诗句。可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再说说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最后再整体出示全诗,孩子理解了诗意,读得就更好了!
(解诗题):全诗理解了,因为这首诗歌的特别之处,我们把解诗题放在了最后。诗题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点明诗的写作背景,或交代诗的线索,或概括诗的主要内容,或显现诗的情感基调。我们在处理这个环节,让孩子给诗歌起名,和诗歌本身的名字对比,一下子就点明了诗人写诗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和之前学过的“远芳接古道,晴翠接荒城”以诗解诗,相互联系“送”“别”的意味呼之欲出。
(解诗情)诗歌要表达的情感也呼之欲出。
三、“赏”——(更高的要求)
古诗教学的时候,普遍存在“隔”,学生很清醒,他们认为诗人是诗人,我是我,泾渭分明。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让学生将自己当做诗人,成为诗中的角色,将自己融进诗中。所谓“知人”就是要了解诗人各方面的情况。 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如作者的生平,包括生活经历、政治遭遇、思想崇尚等。又如作者的风格、流派、作品特点等。还要了解诗人与作品的关系。比如这首诗就是写于林子方外派期间,作者“送别”他,虽然全诗没有一个“送”,但是通过对比朗读理解,就能感觉依依惜别之情——这里这么美,请你留下来。我对你的思念就像荷叶一样连绵到天边······总之,了解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诗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诵”:想象画面,朗读背诵。当我们做好了——“读”“解”“赏”,“诵”就水到渠成了!
以上就是关于故事教学的一点心得,感谢大家聆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