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常态。课堂上,教师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经常会让几个学生明读课文,也总会引导其他学生来评价一番。此时此刻,教师习惯性的用语是:“刚才哪个同学读得最好、读得最有感情?”于是,学生就根据教师的引导作一番评价。被表扬读得好的学生扬扬自得,心花怒放,而没有得到认可的学生则暗自苦恼,怏怏不快。如此评价,是引导学生相互比较,其结果是少数人得到了认同,多数人在“陪练”的过程中失去了信心,难以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其实,像这样横向比较的评价方式在课堂上屡见不鲜。长此以往,课堂上能够积极主动参与互动交流的学生寥寥无几,也就不足为奇了。
教师不妨变换一种评价方式,这样来引导学生:“这几个同学都很用心用情地为我们展示了自己的朗读水平,你们觉得哪个同学的朗读进步比较大?”如此引导,一下子就把学生评价的目光聚焦到了个体身上,进行纵向比较,把个体今天朗读的表现与他的昨天或者过去相比,让学生能够看到同学的进步与成长。如此评价,评价者看到同学的变化与发展,被评价者获得的是同学的认可和由此产生的快感、信心。这种因赞许而产生的力量弥足珍贵,必将激起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才是评价功能的应有之义。
2022 年版课标指出:“课堂教学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评价?这需要教师准确地理解评价理念,用好过程性评价,选择适切的评价方式,妥善运用富有激励性和针对性的评价语言来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反思,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和了解自己,从而拥有一种成功的获得感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感。课堂教学评价要尽可能多一些个体的纵向比较,少一些群体的横向比较。纵向比较,评出的是学生自己学习的变化和进步,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横向比较,评出的是学生之间的差距,容易挫伤部分学生的信心。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与方法,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关注诊断功能的价值与效益,优化“学”与〝教”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积极的语文实践中提升学习的质量,见证自己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