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四川
  • 说到君臣遇合,刘邦和张良就是“君明臣贤”的教科书式典范。刘邦雄心壮志,张良聪明才智,受到刘邦的器重和信赖。一同建立汉朝。
    都知道,刘邦骨子里看不起读书人,但却很欣赏张良。重用张良,创造一代名将。这就是君明。君主清明,有才华的人士才会有大张身手的机会。张良效忠刘邦,一路献计使得西行之路畅通无阻,利用智谋与胆量,为刘邦立下盖世奇功,神机妙算,谋略过人,忠无二心。这就是臣贤。有贤明的臣子,辅佐王,成就一代王朝。
    但是,君明臣贤这种模式的确可以成就一个成功的封建王朝,但是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光靠贤明的领导人和官两个人就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是不可能的。群众基础是重要的,一个成功的国家是有着完美的民主政治,让人民自己当家做主,集中民意民智,所有人共同努力建设现代化国家。在当下,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只有充分发挥人民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优点,大力推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成为人民的国家,才会真正成为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什么君明臣贤,说白了都不靠谱。高举民主政治的大旗才是真谛。

  • 《高祖》《留侯》:君臣合作的典范

    如何评价封建时代的君臣遇合? 要求:由文而理,由此及彼。有典有析,笑骂由你。纵意而谈,不拘字数。 示例: 君臣遇合 君臣遇合,君明臣贤是那么重要。否...

  • 看不到啊

    《高祖本纪》《留侯世家》导读

    君臣合作的典范 ——《高祖本纪》《留侯世家》导读 刘邦是龙子,司马迁说的。不管司马迁是真信还是假信,反正他是这么说的,有《史记》为证。 韩非说...

  • 16 王丹妮 才华与胸襟
    有道是“宰相肚里能撑船”,顾名思义,肚里能撑船的便能做宰相。可自古以来,“才华”与“胸襟”似乎都同鱼和熊掌一般有着微妙的不共存性。这大概是很多才华横溢,博闻强识的政治家最终止于“文人” 的原因。
    《史记》记载:“屈原者……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贾生名谊……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可见二位皆是天才般的人物。正是这可遇不可求的天赋,引起了诸多小人“害”之。二人恰又都是根正苗红的儒家好青年,本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奋进心态,毫不后悔,远走高飞了。他们的死又有着惊人的相似,一个为楚怀王的死投江表忠,一个为梁怀王的死郁疾而终。可悲,可叹。司马迁“同情其志向,哭泣其为人,奇怪其选择,爽然于人生”与他忍辱负重不同的是,轻易就消逝了的两缕忠魂。有人说过,有时候,我们要说掌控命运,有时候,我们又不得不把命运交还给命运。那位“知其不可而安之若素”的道家渔翁,之前的人生必定也如烟花般灿烂,又转瞬即逝,如今远离尘世,逍遥自在,何乐而不为?
    想起另一位太屈服于命运的英雄,项羽。他治军有方,威震天下,可终究信了命,不成想,这样有力拔山,气盖世之能耐的人,怎不可颠覆日月星辰,卷土重来。终究是胸襟太狭啊。
    比起义薄云天的项羽,他的部下韩信能承胯下之辱而终成大事,知道项羽将败就投奔刘邦。审时度势,不失为上策。
    只可惜那“上下求索”的人,那如“鸱鸮翱翔”的人终是缺了这一点点的胸襟。

  • 高一16 蒋佳芮

    人们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说明肚量与才华是人久具高位而安然的一个保障。

    东汉末年分三国,诸葛亮和周瑜两人之间的计斗则格外引人瞩目。他们两人的才华不相上下,甚至周瑜可能还胜过诸葛。武斗之间刀光剑影,文斗之间阴谋诡计。他们斗计,斗心,最终周瑜被活活气死在大帐中 。“既生瑜何生亮”,周瑜是个有宏伟志向的天才,奈何是个小心眼。

    同样是乱世,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可就励志多了。同样是受了侮辱,勾践回国后就开始练兵,准备复兴,最后成为一方霸主。仇恨让人涅槃。

    人生漫漫,如果只是因为受了一点委屈就自暴自弃,岂不太小家子气。文革时期那么多的委屈,为什么还是有人能够活下来?如果邓小平因为拘泥于文人的面子或是以往光辉战绩而寻短见的话,中国还能改革开放吗?如果清朝爱国人士因为“文字狱”而不敢发表正确言论,中华受外国列强的欺压又不知会延续至何时。

    屈原因不被大王赏识而自投汨罗,项羽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于乌江。他们不缺乏才华,也不差远大的志向,他们只是没有英雄应该具备的气量。因为没了这点气量,所以无法实现远大的志向,所以无法体现超乎常人的才华。

    才华和胸襟是每个人所具有的,只有大小不一之说。因为狭小的胸襟而无法体现才华则是悲剧。悲剧之说亦是戏剧,太过戏剧化的演绎只有被传颂而并非再现。

    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终究只是传说。

  • 16 唐诗阅 才华与胸襟
    才华与胸襟恰好验证‘’短板效应‘’,缺少哪一样都无法使自己的上限提高。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细细想来,只有才华与胸襟并举,才会在无情的历史中不倚。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延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贾生拥有与仲永一样过人的才华和天赋。虽与仲永的人生轨迹不尽相同,但二人的结局却相似的令人悲伤和惋惜。或许这就是天意,在功成名就的道路上贾生注定不会星华灿发,最多昙花一现。因为人无完人,只差胸襟。而时间只会继续忧伤着它的忧伤,浮华岁月与他渐行渐远。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馀,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志向远大但终未成,令人同情;为人忠诚,令人感叹;选择坚毅,令人不解;人生曲折不痛快,令人伤感。但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胸襟。海阔天空,才会有不羁人生。
    古来苏东坡是一位学成大家,正是因为才华与胸襟并举,才成就了他传奇的一生。当年他被贬到海南岛,面对习习的海风和金灿灿的沙滩没有就此忧愁,而是将心胸打开,惬意地享受这美好的自然风光。万事万物不过轻如白云,薄如蝉翼,同生死,轻去罢。
    身如流水,日夜不停流去,使人在闪灭中老去。心亦流水,没有片刻静止,使人在散乱中迷茫的活着。不同的人拥有相同的才华,却拥有不同的胸襟,而拥有不同的人生,这或许就是大家和小家的差异吧!
    将才华与胸襟化为一颗慧心,用慧心来观世界,世界就与自己的身心同时清净,冲破因缘之网而步上菩提之道。

  • 屈原之死
    2017.13 秦晗
    汨罗河的水转转停停,屈原的魂是否还在江岸?谁都不知道。屈原该不该投河而死,这一切,或许都是命运吧。
    他生在那个朝廷,他活在那个朝代,他侍奉那个君王,他遇到那些小人,他遭受那些事情,没什么好评判的,都是命运啊。
    一直在想为什么屈原能够名流千古,古往今来,为君为国舍身舍命的人数不胜数,像屈原这般抱怨诉苦的人也不少,那问题是,为什么偏偏是屈原?
    因为他投河了?因为他写了《离骚》?因为他被司马迁记录下来了?是历史吧。因为历史只允许一个屈原的存在,所以,是他,那这算什么?命运。就像你是你,我是我一样。历史让他是屈原,那他就得是屈原。
    关于儒、道两家,儒家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和道家的“知其不可而安之若素”
    。仿佛都有一定的道理。所追求的不一定要那么局面吧。我倒是觉得有点“随心所欲”的意味。若某天我想抵抗的命运了,那我尊儒道,若某天我想顺其自然了,那便无为。两家本无绝对隔阂,不必要非儒即道。生活的多变与多姿本就需要多观点、多角度去对待,屈原愿意为了国家效力,那便活下来,他若受不了此番遭遇,那便投河。生亡一念之间,那也是别人的事,与我何干。
    看过《悟空传》和《盗墓笔记》,真的被命运的掌控感压得透不过气来。从出生开始,就被安排了一系列生活轨迹,生活完完全全被掌控,且逃不开。
    即使没有屈原,那也会有另一个人来顶替他的位置,这就是历史吧,这就是命运吧。

  • 16 魏子东
    贾谊才华横溢,但因被贬而黯然神伤,怀王堕马而死,最后竟落得哭死的下场,实在是胸襟极其狭小
    贾谊因才华出众而多次升迁,深受皇帝喜爱。但终究还是敌不过政治老油条而被贬谪。司马迁对他的一段特写我甚是反感。“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单单因为被贬就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居然还有资格凭吊屈原?“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为长,伤悼之乃为赋以为广。”绵中主任说得好,既来之则安之。被贬又怎样,感伤什么?大文豪苏东坡平生多次被贬,被贬至海南。当时的海南还不像现在一样是个旅游胜地,而是一个毒蛇密布的险地。苏东坡宽广的胸襟让他写出了“九死平生犹未悔,兹游奇崛冠此生。”面对小人的险恶,命运的玩弄,他依然傲视群雄。若不是他的宽广胸襟,历史上的苏东坡还会像今天被世人称颂吗?他便可称是文人的典范。贾谊的才华还是给他换来了一份不错的工作:粱怀王太傅,无奈怀王堕马而死,贾谊以为为傅未尽责,痛苦一年,终于三十三岁英年早逝,在人生顺处结束了自己本可以更加精彩的人生。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苏东坡先生极好的诠释了这一说法真正的才人有泰山崩于眼前而不色变的沉静和胸怀天下的胸襟。再有才华而没胸襟也只会有像贾谊一样悲剧的一生。
    司马迁称贾生而不称贾谊也因为他只是个文学小青年罢了吧。

  • 16 乔暄轲

    纵观古今有才之辈不说是随处可见,但绝对不是凤毛麟角,在我们高中生的阅读史上,中国古代颇不得志的有识之才,可谓比比皆是,在封建官僚制度下,才华横溢的文人们大多只能在官场昙花一现,便遭受重大挫折,但为什么如李白苏东坡等文人仍然能流芳百世为人称道呢,我认为答案为胸襟之别,事实证明,文学天才往往会在与老练毒辣的老臣的较量中败下阵来,遭遇驱逐,无可避免。此后,李白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信踱出官场,踱进他浪漫的文学天地,继续传传美篇,苏一路南贬,离朝廷越远心境越加开阔,明天观景品食作诗不说,也将当地治理得很好。
    再反观贾生,年少受尽赏识可谓风光无限,年仅二十即在天子之下展露头角,却受到老臣功臣的嫉妒遭受排挤,此实属正常情况。文学小青年怎敌政治老油条?贾生即遭贬谪,年轻气盛却受当头一棒,无比失意绝望接近崩溃。自是无法振作。而几年后被召回朝廷却只被论及鬼神当皇子之师内心再也挡不住忧痛而哭亡。如果他有广阔胸襟也许不能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亦可于文章流传千古。如果他有广阔之胸襟也许不会让一身才华在30余岁白白沦丧。有才者,有广阔胸襟定当与于某一时刻闪光,有才却心窄之人注定沦为历史的悲哀

  • 16 王彬宇
    才华是世间形形色色的诱惑,而一颗赤子之心则是你屹立的根本。 说到才华,谁不垂涎三尺?谁不想上九天揽月?谁不想像太白一样作诗一挥而就?谁不想有张居正侃侃而谈的口才?谁不想拥有爱因斯坦天才般的头脑?但比起这些,我更想要的是一颗永不动摇的赤子之心。 何为胸襟?无非就是胸怀。如何才能保持宽广的胸襟?无非就是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古人曰:‘人之初,性本善’,但我认为‘人之初,怀天下’,在每个人初始时,都有一颗怀天下苍生的胸襟。因此我们要做的,便是保持本心,砥砺前行。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因一个才子而羁绊终生?贾谊年少之时,同诸子百家之书,被文帝召以为博士,任官以来,一路迁升,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好不风光!可惜锋芒毕露,不懂得收敛,不知道谦虚,因功高盖世,引来其他官僚集团的不满,被贬长沙。到了长沙,他也是到处发牢骚,还自以寿不得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就不能像苏东坡一样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态度吗?因为被贬而到处抱怨,而不是想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完成自己的抱负,这能算保持赤子之心吗?终于 他等来了征召回朝的诏书,被任命为怀王的老师,但因怀王摔马而死,他也哭死。如果一个政治家连这样小小的挫折都不能扛过,又何来建功立业?也许,在文帝不断提拔他,任命他的时候,他早已在形形色色的诱惑前迷失了自我,也许他的心中只有了他自己,他只在乎自己的升迁,而胸怀天下苍生的大智早已被抹去。不只是他,那书圣王羲之因气度太小而被自己气死,那贾诩因恃才自傲,认为自己有才华便到处插一脚,最终被曹操处死。 有才是好事,但不能因有才影响了你的胸襟,动摇了你的赤子之心。

  • 16 向润仙 才华与胸襟
    中国悠悠历史长河中上下五千年不乏才子佳人,可是拥有奇才并且顺利幸运或者说平坦地过完一生的才人屈指可数。
    在文学上,才华上,贾生无疑是一颗明星,但结局却认为自己为师不负责任而哭注至死。生前在朝廷作官办事能力远超他人,一年之间不破格提开,后当诸侯王之师,才华不必多说。但这样的人才却半夜被呈帝召见。听讲鬼故事,面对君王的不问苍生问鬼神,此时的他可曾叹息过?我想是有的,因为我认为贾谊并没有苏东坡一样豁达的胸襟,况且有这样的君王也着实不尽人意。这样才华横溢的人却因为没有胸襟而逝去,实在可惜。
    而与之恰恰相反的则是奇才苏东坡。相比而言,苏轼的仕途可比贾生坎坷得多。在野心勃勃的神宗在位时做官,却被哲宗所贬。北宋混乱,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同,但社会变革之事他无法左右,但却从未因自己的攻见不被接受而意志消亡。似乎他有一颗天生乐观的心和开旷乐观的胸怀,不知是过多的挫折磨去了他的的多愁善感还有天生就乐观,若是前者,那边是是少数中的少数,看透人世沧桑还能一颗乐观的心,替他感到开心,但是多么不幸,所以我愿他是后者。夜游赏月,他是觉得月光如水,水中有藻、荇交横,而别人则是思乡怀人。中秋与子由分别仍以千里共婵娟祝愿天下人,若他人面对离别之时便是“留恋处,兰州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有才华,人生可以出彩夺目,但有胸襟,人生则幸福,无忧。我十分喜欢台湾女作家三毛。读她的作品让我觉得自我她本人一样像一匹追逐自由的马,总让我向往自由和交阶甚至荒漠。她爱夜读:读起书来便如痴女醉,可以看到凌晨甚至天明,也感染了我,夜深人静也确实是读书的好时候,她不只读书,她写作如溪水流畅,也如溪水清澈自然,她也讲座,请她讲座的人多得让她没有时间休息,这样有才华而且受欢迎的女作家却在失去爱人不多久自己了结了生命,一个有豁达胸襟的人不会轻易了结性命,就有为生来的内心最深的孤独,而爱人荷西则是带给她欢乐的人,或许是爱的深切,或许内心压抑、封闭的孤独爆发让她选择自杀,但终是因没有豁达的胸襟。
    有豁达的胸襟并非做一个无情无义人,胸襟也不是说有就有的,否则那些才子佳人也不会抑郁而终或自己了结。三毛始终是一个独特的人,每个人面对生与死有不同的选择,我们无权质疑,如果每个人都坦然而对所有事情。那想必是没有什么东西存在于他内心深处,面对坎坷时多几分苏轼的豁达,那所看重的或所气愤悲痛的东西也便会看轻几分,这便已足够。
    才华为人生锦上添花,胸襟则是人生的基石。

  • 杜一楠 16
    贾生和屈原的生命历程相仿。两人都有惊人的天赋与才华,因而大王因小人的谗言而疏远了二人。他么最终都因为气量太小而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因为自己的才华而得到一切,可最终又因为狭隘的胸襟失去一切。可见,宽广的胸襟对我们来说是多么重要。它可以如悬崖勒马一般拯救你。
    屈原对高洁的极致追求,很难让我完全接受。在屈原投江前,一位道家高人对他说:“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利?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圣人不会认死理,是会灵活变通的。既然有高尚的品德,国人的才华,就不要太过于固执。屈原厌恶尘世,心里只容得下自己的那一方纯净的天地。他容不得世界,世界也就自然容不下他了。
    苏轼评价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因为自己的学生骑马摔死了,责怪自己没有尽到老师的责任,哭了一年多就死去了。也许有点儿夸张,但这又如何不是气量小的表现呢?《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三气周瑜,最后把周瑜给气死了。但还有与他们截然相反的一个人——苏东坡。记得每一次学他的诗,对他的评价总是“乐观豁达”。他的胸襟究竟有多开阔呢?他曾经被贬去偏远荒凉之地——海南,但他非但不抱怨,还欣慰道:九死南荒犹未悔,兹游奇崛冠平生。苏轼何尝不是一样,有些超群的才华,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但他有开阔的胸襟,乐观的心态,来支撑他度过漫长而又充满荆棘的一生。
    才华与胸襟就像是一对互补品,只有才华或者只有胸襟,都会让前路越来越坎坷。而只有才华与胸襟共存,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 屈原贾生都是文中豪杰,却英年早逝步入黄泉之中。抱有满腔才华,拥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却就是不能玩转政治,究竟是为什么?
    屈原,原本和楚怀王好好地幸福生活在一起,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上官大夫。上官受不了屈原主宰一切啊,在怀王面前花言巧语,编造屈原的不对,怀王受不了自己"女人"的背叛啊,就把屈原打入"冷宫",不搭理屈原了。怀王后又不听屈原忠告,命丧秦国。屈原被贬后,忘不了怀王,想他,念他,怪他浩荡"终夫不察民心"。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屈原,为了一个男人宁赴长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于是抱石投入汩罗江。难道这世上没有比怀王更帅更富更好的男人了吗,为了一个渣男而放弃自己宝贵的性命。 贾生,年十八,便以能诵诗属书闻於郡中;后经吴廷尉举荐,文帝召以为博士;一年内超迁至太中大夫,天下恰和,绛,灌,东阳候等人不爽了,陷害贾生,把他弄到长沙去了。贾生渡过湘水,作赋吊屈原,自以为到了长沙命不长啊,活得苦啊,累啊。不久,文帝好听鬼神之事,贾生具道所以然,又被令为粱怀王太傅。搞笑的事情就发生了--贾生竟因为怀王坠马而亡而哭死了。
    人究竟是个复杂的动物,重感情,重义气,重什么的都有。屈原贾生二人志大而量小,这就造成二位文中豪杰就此殒灭。两个人都为了一个男人而放弃自己,放弃自己的理想。不像苏轼被贬海南时还“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乐观豁达,不像李白笑傲江湖,浪迹天涯,喝点小酒,吟几首诗,潇洒地过自己的生活的态度。不能这,不能那,倒不如做一个中立派。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那我索性都不要,不为身外物困扰,挺好。

  • 16 王芷若
    才华与胸襟
    屈原是一个很矛盾的存在,作为一个文人他文采斐然但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的眼里容不得一点沙
    作为文人的屈原他能写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迈辞赋但作为政治家的他却说出“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此等决绝的话语。
    命运就是这样的它没有站在哪一方的立场上
    文人的清高让他们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他们像一根尖刺尖锐的挑开社会的脓包,也正是这锐利,让他们成为政客 的眼中钉肉中刺。
    但渴望被赏识的文人仍旧选择了从政,他们近乎天真的希望这世界可以变得如桃花源一样政治清 明人民和乐,可世界哪有那么美好,乌托邦哪又真的存在呢?他们想做雄鹰,但这想法在老谋深算的政容眼中就像那只出头鸟,于是往往在他们还没开始自己的改革时就被折断了翅膀。
    于是他们又变成文人在自己笔中的世界里舒展着自己的抱负,在自己笔中的世界里展现自己蒙迈的胸襟。
    文人在现实世界中有不斐的才华却没有能容纳他人的胸襟。但他在自己的理想国里,就是一个为人豪迈,胸襟开阔的政客。

  • 16王天任
    才华与胸襟都是人身上优秀的品质。说简单了,才华有很多种,分不同的方面和品级,如文学、艺术、政治等。一个人可以同时有才华与胸襟,也可以只占一头,也可以都没有。两者到底有什么关系?在我看来,胸襟就是一种才华,一种高级的才华。
    (大家都在分析感慨屈原和贾谊的有才华无胸襟,我在这里突然冒出来说才华与胸襟的关系,自然没有大家写的好。希望大家有足够的胸襟来容忍我一个没什么才华的人)
    才华很多,其实也很容易获得。只是屈原贾谊那种才华比较高级罢了,所以他们才能被传颂千古。像拥有普通小才华的人,从古至今数不胜数。所以,才华很泛。
    而胸襟也只是比较高级的才华,一种心境高自然就会拥有的才华。胸襟到底是什么?有时候它是对人的宽容,有时候又变成了心中的格局,对现实的理解。胸襟好像也分种类,屈原其实也是有胸襟的人,他的胸襟大到包容楚国,也只包容楚国。如果只是因为这个就说屈原没有胸襟,那一个有胸襟的人为什么不包容全国,全世界,或者干脆全宇宙?屈原有的是很大的胸襟,如果不是这胸襟,屈原岂会一直呆在楚国?然而大家却把这当成是没胸襟的表现,我不知道说什么好。

  • 贾谊死得奇怪,却又死得明白。
    他二十那年,受诏为博士,可陪在皇帝身侧,议论天下,又能在太学教授贵族子弟 可谓是出尽了风头。我想,那时的他心中必定是豪气冲天,正摩拳擦掌准备干上一场能彰显自己积于心中所有骄傲的才华的战斗,他也的确怎么做了,且做得至善至美,深得陛下信任。金壁堂皇的官殿却遮住了他察觉阴暗之地的眼睛,他忘记了为官之道的首条生存守则:永远记得给自己留条后路。可年少的心中又只装得下皇帝的赞扬。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那一刻终于到了,邪恶势力终于汇聚在了一起,向贾谊猛裂进攻 ,使他防不设防,那句“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后果太严重了,天子本多疑,一“疏”一“谪”,贾谊便从高处掉回了地上,摔得鼻青脸肿,呲牙咧嘴。试想一下,当自己最是风华正茂之时,或许前几天才得了君王的称赞,受到同僚们的祝贺,走路走得稳稳当当,现在就命自己收拾着家当,远离这个自己所有荣誉的源头,自己梦想的起航之地时,他的脚下就软了,眼睛睁得大大的,他还不明白,怎么自己就要走了,去到那个传说荒无人烟,雾瘴夺命的南蛮之地了。那颗小小的心脏便要被愁绪挤爆了。 在自己的那栋小屋里,他看到野鸦飞入屋内都顿生愁绪。几年后,回到朝廷,与皇帝论个道,自己的学生去世都使他痛苦至死。心太小了,多年的打压,打得他直不起腰来,承受不了东西,心里什么都装不下,也装不了。我以为,就算他没哭死,日后也做不了什么事了,豪气什么的,只怕想都不敢想了。 再来看看邓小平同志,三次起伏,被无数人嘲讽,被无数人耻笑,瘦小的身躯却始终不肯倒下,他以浩如烟海的胸襟去接受,那些话语只怕他都没有去思考过一秒,他永远只思考着大局,努力学习,最终让中国人民富了起来。假如他被击倒了,哪怕是倒了一秒,中国的今天可能会延迟几个世纪才能走到。 同样是极具才华之人,同样遭受挫折,只因心胸的宽度,一个死去了,一个永远活着。

  • 才华固然重要,可是是否有才华就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了呢?其实不尽然,就如胸襟,同样是一个很重要的品质。若无胸襟,有才华也无处施展拳脚。
    就如《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中的贾生。他很有才华,文中说“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他有了才华,却不知“谦虚”为何物,文中曰“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侯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意思是所有事情都是贾生主张。果然,不久就有小人看不惯他,动一动嘴皮就让他去了长沙当老师。
    有人曾评论他说:“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这绝非空穴来风,在他接下来的人生完全体现出了。文中曰:“自以寿不长,又以適去,意不自得。”最后他的死也是突兀,让人啼笑不得。文中曰:“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馀,亦死。”这样一位才华横溢却胸襟过小的年轻人就这样去了啊!
    其实,这种情况在生活中也不少见,在人际交往中,就算你有万种才华,你也不能抢完所有工作。更何况,你也不一定能每项都完成得很好。更何况,你也不能每项都完成得很好。
    这样看来,才华与胸襟是缺一不可,甚至可以说,胸襟的重要性还是要略胜一筹!
    —16 曹玥

  • 16 杨程皓 才华与胸襟
    纵观古今千年,无数文人墨客为了改变身世,追逐名利而发奋苦读。追其原因莫过于是为了提升自我才华从而被赏识或金榜题名,晋升为官吏,成就一番远大的事业。
    但那些才华横溢,满腹经纶,而又身居高管的文人们就一定会成功,会拜托悲剧的命运吗?显然不是这样的!贾生的命运就是鲜活的案例。他天资聪颖,自幼诵读经书。十八岁任官,几年后升至博士,二十多就担任太中大夫。诸多难事,他人不知如何,贾生尽为对之。
    如此资质卓越,才高八斗的青年,却是一位悲剧英雄。仅因为怀王坠马而亡,贾生就哭泣岁余,最终死去。这种结局,不经令人引以为憾。甚至会有人流露出嘲讽之态。
    贾生最终以悲剧英雄的身份,进入史册。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根本就在胸襟二字上。苏轼以"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来评价贾生。这无疑是很恰当的。外修才华,内拓胸襟,才是人们应该一直追求的。才华与胸襟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只偏其中之一,如果一方面出了问题,就难以平复了。
    自古正真成就大事,名垂千古的伟人无一不是兼具了才华与胸襟的。曹操作为名义上一统三国的枭雄,具有很高的军事和政治才华,当他掌握了足够的力量南下的时候,迎接他的是赤壁之战的惨败。他自我放弃了吗?并没有!因为他那深沉似海的胸襟容纳了这一切,支持着他继续奋进。最终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这就是才华与胸襟的运用。
    才华与胸襟是相辅相成的。做到了内外修才华,内拓胸襟,融会贯通。耐世间纷纷扰扰,亦可登峰造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