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师岗位培训虽已结束,但高艺老师执教的《孔乙己》一课,至今引人回味,可谓小说教学的范例。
【课堂观察】
开课即作教学铺垫,提供小说的背景资料、叙述视角、场景设置。
接着以作者创作的主要用意“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为切入点,用三个学习活动展开教学:
活动一:认识“苦人”孔乙己
当你步入咸亨酒店,你能不能一眼就认出孔乙己?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话题:说说孔乙己的长衫。
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示例:孔乙己穿着长衫,说明孔乙己是一个读书人。
学生静思、默想、批注、交流。
齐读:
孔乙己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说明孔乙己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说明孔乙己是一个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的孤独的边缘人。
孔乙己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孔乙己的邋遢、贫困和懒惰。
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脱下了他标志性的长衫,穿一件破夹袄,说明孔乙己悲惨的遭遇,精神的萎缩,生命的终结。
这件长衫里有孔乙己的自持与心酸,有他的穷困与懒惰,有他的每况愈下的沉沦。这件长衫是人物的灵魂的告白。
老师进行归纳小结:
苦人——生活苦 命运苦 精神苦
整体感知人物形象之后,开展第二个教学活动——
活动二:探讨“对苦人的凉薄”
以当代文学家刘再复的评价引入:孔乙己是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要求学生精读7-11自然段,写一段百字左右的点评。
话题:《孔乙己》中次要人物“对苦人的凉薄”。
为了降低问题难度,老师示例:
丁举人拷打孔乙己。丁举人和孔乙己同为读书人,本应惺惺相惜,但一个高高在上,一个卑微至极。读书人爬上去后就可能成为凶残狠毒的压迫者,爬不上去就可能成为被欺侮的可怜人。一个考取功名的读书人打断了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读书人的腿。读书人对读书人下手是那么毒辣凶狠。当社会权贵与统治阶层专以弱肉强食、欺压百姓为能事,这个社会该是多么地凉薄啊!
接着要求学生精读(2分钟),讨论(6分钟),写作(7分钟)。
学生静思、默想、写作,老师耐心等待。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小结:
丁举人 、掌柜 、酒客、 小伙计 等对苦人的凉薄。
老师强调:文中的这些次要人物,加深了孔乙己的苦,突出了批判国民性的主题。
孔乙己像一个垂死的人,正在被一群尖声叫着的狼撕咬。
中国的看客是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鲁迅《我之节烈观》)
为了引出第三个学习活动,老师用文中的特写镜头过渡:
“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并用作家余华在《内心之死》中的话评价:这幅图景是整篇小说的灵魂,孔乙己留给我们的是用手支撑着身体走出门的背影,背影后是自顾自谈笑着的人们。
孔乙己不幸中的血腥味就在这些看客的冷漠的谈论中消解了,这正是鲁迅最痛心的。一种全民族的演戏与看戏,是一种极其可怕的消解力量。
再次揭示文本的思想内涵:看客的“凉薄”使“苦人”更苦。
活动三:思考“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话题:《孔乙己》的社会意义。
学生思考,回答,老师适当讲解:
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国民冷酷无情、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
《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的战斗檄文。
当我们不把这篇小说局限于中国封建社会中来解释时,它就是“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这种苦人在世界各地都可找到。这个凉薄的社会,全世界都一样。
鲁迅表面上写的是发生在中国清末的社会与中国人,实际他也同时在表现人类及其社会中永恒的一个悲剧。
表面上孔乙己是一个受了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但他也是普遍性地代表了个人与社会之冲突的多种意义的象征。
并告诫学生,离开科举的框框读《孔乙己》,更能感到这篇小说的意义的丰富,而且具有很普遍的世界性的意义。
然后,用“温度”两个字小结,引起学生的深思。
最后推荐阅读:
《局外人》中的默尔索
《推销员之死》中的推销员。
【教学评价】
整节课,有明确的教学内容,有清晰的教学思路,有扎实的训练活动,有具体的学法指导,有丰富的知识积累,有效有料。
解读教材是设计教学的第一步,高艺老师解读教材详细、深透,可见其用心程度。
设计教学时,善于从文章中巧妙地抓住课堂教学的核心点“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围绕核心点,翘起课堂,使力深挖。在活动中思考、在默读中推进——从认识“苦人”孔乙己到次要人物“对苦人的凉薄”,最后到“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焦点”越来越小,越来越聚,越来越深,学生的高阶思维得以发展。
在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中,通过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也许毕业多年之后,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其他小说已经忘记,但他们不会忘记孔乙己,一个苦人,一个对苦人凉薄的社会,这个凉薄社会在当时的普遍性,更不会忘记老师最后的总结:拒绝凉薄,做一个有温度的人。
课堂上,知识不是冷冰冰的符号,当教师把自己的真情,以艺术的方式贯穿其中,课堂就成了知识、能力、情感与智慧交融的“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在这里得到完美统一,于是就产生了教学高潮,激发了学生的思考。
【教学思考】
如果在探究第二个学习活动“次要人物‘对苦人的凉薄’”时,通过学生找关键句段,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带领大家咀嚼语气、语调、语速、情感甚至标点,还原当时的场景,拓展学生思考的空间,探究人物的精神实质,语言文字的运用会得到落实,学生会亲历学习体验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才会更有效。
不论何种文体的教学,不管备课上课还是观课议课,都要读懂孩子,用心地读;读通教材,专业地读;读懂课堂,智慧地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