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跟陈蕾老师一起共读王绪溢博士的《数字时代的学与教》,受益匪浅。最大的收获就是如何创造“生本课堂”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诚然,要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在现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相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我们要创造以生为本的课堂,就要进行一些转变。具体如何操作呢?可以从三个方面:
1.“少即是多”:形式和数量力求简约,内涵和质量绝不简单;
2.“无才能有”: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们的思考,促进他们思维碰撞;
3.“慢才会快”:教育是慢活、细活,需要深耕细作的关注与规范。学习就像马拉松长跑,要懂得配速,积蓄能量,才能冲刺终点。
我对“少即是多”感触颇深。在课堂中采取适量适时的小组活动,达到有质量的课堂生成。小组形式的学习安排能让全员参与其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在借助现在的科学技术(例如反馈器,投屏,超级分类等),推进更好的教育。我们可以在不断的实践中抵达更高阶的融合创新。
创造“以生为本”的课堂,还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备课方面。以前总觉得我们要深度备课,预设学生尽可能发生的课堂反应,从而制作相应的课件,完成一堂课。现在我明白了,课件在精不在多,以基本的框架作为依托,配合学生课堂的实时反应,生成属于本堂课独一无二的课件,让学生自然的参与到课程的每一部分,一起完成学习进程。
最后,诚如书本最后一句话所说,我也在时刻警醒自己,提醒自己:不要说太多,不要给太多,不要想着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