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分家后在魏斯、赵籍、韩虔这三位刚刚晋升的诸侯里,魏斯(魏文侯)能力最强,声望最高。《资治通鉴》聚焦于他,追述其成功历程,对赵籍和韩虔只字未提。这并非司马光偏心,而是魏文侯...
三晋分家后在魏斯、赵籍、韩虔这三位刚刚晋升的诸侯里,魏斯(魏文侯)能力最强,声望最高。《资治通鉴》聚焦于他,追述其成功历程,对赵籍和韩虔只字未提。这并非司马光偏心,而是魏文侯...
今天听闻了 “父母相” 与 “着相” 这两个词。要理解 “父母相” 和 “着相”,首先得明白什么是 “相”。“相” 主要是指事物的表象、形象或特征,涵盖了我们凭借眼、耳、鼻、...
司马光在宋仁宗一朝担任谏官,其职责是提意见。嘉祐七年(1062 年),他所写的《上谨习疏》是传颂的名文,“谨习疏”意为“论慎重引导社会风气的重要性”。 文中重点指出,风气或风...
关于廪丘事件,每一份史料都有自己的视角,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明明是三晋联军跟齐国作战,唯独韩氏家族没有任何存在感,连主将的名字都没能留下。假如让韩氏家族自己发声,他们会不会有...
《资治通鉴》的第一段“臣光曰”,司马光畅谈历史教训,批评周威烈王没能守住名器的底线,礼崩乐坏,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但我们必须追问一下司马光:以当时的局势,周威列王真的可以拒绝韩...
王朝的崩坏始于名分和代表名分器物(名器)的滥用,周朝便是典型例子。在经历周幽王和周厉王这两位昏君后,周朝礼制日益衰败,诸侯不再听从天子号令。此时问题出现了,既然礼制已破坏大半...
《台湾400年》这本书是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下进入我的视野的。 在此之前,我在看《十三邀》节目片段时,主持人询问94岁的老人家人生最大的遗憾,老人家沉默了八秒后,眼中含泪回答“...
司马光把名看得很重,而名属于原则,与之对应的还有器,我们今天就来讲讲器的重要性。 原文如下: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
《资治通鉴》的第一段“臣光曰”原文如下: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
“纽约时间比加州时间早三个小时,但加州时间并没有变慢。 有人 22 岁就毕业了,但等了五年才找到好的工作! 有人 25 岁就当上 CEO,却在 50 岁时去世。 也有人迟到 ...
晋阳之战尘埃落定,豫让之死,标志着智瑶一方再也没有反击的能力了。那么接下来硕果仅存的韩、赵、魏三大家族又会有怎样的发展呢?先说赵家的事情。 原文:襄子为伯鲁之不立也,有子五人...
昨天我们讲了青荓和豫让的故事,也同时阐述了在春秋战国时期个体的意识形态。 梁启超在 1904 年专门写过一部著作《中国之武士道》,弘扬中国文化里的尚武精神,在书中他提出了这样...
豫让到底是怎么死的?《资治通鉴》说是直接被赵无恤杀死,而《史记》和《战国策》则记载豫让自己伏剑而死。我们或许会觉得,反正是死了,他杀和自杀有什么区别呢?不过是一个历史人...
从公元前453年晋阳反击战到名义上的“三家分晋”,这50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资治通鉴》以追叙形式呈现,首当其冲的便是豫让对赵无恤的行刺。 原文及译文:三家分智氏...
晋阳之战以大反转作为结局。后面还有一些尾声还没有交代,但是司马光忽然停止了历史叙述,插进来一段议论。分析智瑶是为什么失败的,或者说,分析智瑶的失败对今天的人有什么启发?...
智瑶的家臣絺疵虽洞察入微,但无法改变智瑶想法,只好去齐国避祸。期间,赵无恤派家臣张孟谈(《史记》中为避司马谈讳写作张孟同)秘密出城会见韩康子和魏桓子。 原文内容:...
原文: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降水可以灌平阳也。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
今天看到一个涨知识的视频,里面提到了一种我们时常会经历,却可能未曾深入思考过的状态 —— 分享欲。我特意查了一下,分享欲是一种想要把自己的经历、想法、感受、发现等内容传...
晋阳城被淹了三年,大水灌城的危机时刻,一个有趣的细节出现了。关于晋阳城内的人心向背,《资治通鉴》和《史记》给出了截然相反的说法,我们到底该相信谁呢? 《资治通鉴》...